大学堂论文网致力于各类论文代写、论文发表、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等论文服务!客服QQ:82274534

客服热线:14795812138
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范文 > 英语论文 >

传播学视角下旅游翻译原则及方法研究

来源:www.daxuelw.org  发布时间:2016-12-13  
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同“翻译不仅仅是异质符码之间的转换,还是更为复杂的、有目的的跨文化行为和信息传播行为”的说法。在传播学视角下,旅游翻译属于“呼唤型”文本,其特征是传播信息、诱导行动。旅游信息的传播即有传播学的一般规律又有其独特性,好的旅游信息传播就是信息充分、有感染力、有吸引力,让游客流连忘返。

一、旅游翻译与传播

旅游翻译是指对与旅游相关的所有资料,包括对景点介绍、标识语、广告、旅游日程安排等内容的翻译。旅游资料中蕴含着诸多中国特有的政治、历史、文化信息,因中外相关文化语境的阙如,国外受众对中国历史文化缺乏了解,因而在对外传播中形成难以逾越的信息障碍。

旅游翻译的本质就是实现跨文化、跨语言的传播。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他们一方面是来领略我国的大好河山、历史文物建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解中国悠久深邃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因此,旅游资料的作用在于向受众——国外游客客观介绍旅游景点、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中外友谊。旅游资料的翻译不该只是简单的文字转化,更应该是文化的诠释。在传播学视角下,旅游资料的翻译要考虑受众的需求、受众的文化背景及受众的接受程度等。传播学为旅游翻译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若要达到旅游翻译的目的,译者需在跨文化传播的视角下进行翻译。

二、传播学理论指导下的旅游翻译过程

与一般传播的过程相比,旅游翻译传播的过程要复杂得多,它涉及到中介语的跨文化问题。考虑两种语言——源语(SLT)和目地语(TLT)的差异。当编码和构建一个消息时(从编码到消息)旅游翻译主要依托的是旅游资料的文本记录,没有旅游文本,就没有翻译,因此翻译前要确保文本的准确性。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发挥着原语文本的接收器和目的语文本的生产者的作用,即旅游文本的翻译过程是信息传播的双重过程:旅游资料的源语言作者先将旅游资料信息传播给译者,译者再根据目的语读者的审美心理、语言习惯和文化心理等因素将信息加工通过不同信道传播给受众(外国游客)。这一过程中译者要注意译文的传播效果,只有符合受众语言形式、文化习俗的译文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旅游文本的“呼唤”功能。

三、传播学视角下旅游翻译原则

1. 读者接受原则。旅游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心理的传播活动。因而,旅游翻译过程中应该关注读者的感受、读者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期待,在语序安排和语言风格方面采用英语为母语的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即确立以受众为中心的原则,注重受众对译文的接受。因为受众对译文的接受是又一次的创造性的审美,译者是否将受众的审美纳入考虑范围,直接影响其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选择。因而翻译时需调整源语文本的内容和结构,以达到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2. 宣传中国文化原则。宣传中国文化的原则是指翻译过程中译文要保留中国文化元素。旅游文本翻译是旅游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旅游活动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文本翻译中有必要重视文化因素的处理以达到有效传播。译文在满足受众期待的同时,如若能在旅游过程中了解、欣赏异域文化的神秘和神奇之处,则是对受众更高层次上的关照。为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本着客观、中肯的态度,关注旅游文本中文化内涵的传递。

四、传播学视角下旅游翻译方法与技巧

根据传播学理论,受众对翻译文本的反应是判断其翻译好坏的最佳标准。因为旅游资料的传播学特征,旅游资料的翻译应该以翻译理论及语言学为指导,以传播为目的,以中英文化差异为考虑因素,以读者接受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原则进行翻译,具体可采取如下翻译方法:

1. 释义。释义就是将目标语文化中没有的词、短语和句子给以必要的解释,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翻译文本的内在含义,增加文本的可读性,激发其旅游兴趣。

例如在描述苗寨过年习俗时有这样一句话“家家户户都在春节期间酿米酒、包粽耙、走亲戚。”翻译成了“Each family makes rice wine,Zongba andcalls on friends and relatives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游客看到这句翻译时对粽粑会一头雾水,因为英语世界的人很少有粽粑这种食物,大多数人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如果将句中的包粽粑加以解释,翻译成“Each family makes rice wine,Zongba (a kind of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and calls on friendsand relatives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会让目标语读者豁然开朗,从而增加翻译文本的可读性。

又如《武陵源风景》画册中有这样一句话:“三千座形态各异的奇峰拔地而起,这是一块风水宝地。”3000 crags rise in various shapes and it is a placeblessed with good Fengshui(Chinese astrology,meansgood location,good fortune)译文中译者详细解释了“风水”一词,以便于让外国游客更好的理解翻译文本,并了解中国文化。

2. 增译。增译法是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语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原文所包含的意义。由于旅游翻译的传播学特性,增译法在其翻译中的应用是不可或缺的。因两种文化语境的迥异,一些对于我们本族语者耳熟能详的词语或句子,对于国外受众却不知所及、一头雾水。这一方面会影响旅游景点对外国游客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会影响旅游文化的对外传播。为此,译者在旅游翻译中对于一些存在文化障碍的信息需采用增译法,即增加解释性的说明或背景知识,以帮助外国受众理解旅游文本,从而达到信息传播的通畅性和趣味性。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纽马克认为,增译法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况: 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术语或者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与原语读者不同的目的语读者的需求。就旅游翻译而言,译者应根据目的语读者的需求,依据原旅游文本的事实,适度增加蕴含于原旅游文本中且与景点紧密相关的信息,以扫除理解障碍,使译文更加清晰流畅,贴近目的语读者的欣赏习惯和阅读心理。与释义法不同的是,增译法不是在解释词语,短语或句子的字面意思,而是将原文的内涵加以引申。例如:

原文:故宫耗时14 年,整个工程于1420 年结束。

译文:Construction of the Forbidden City took 14years, and was finished in 1420, 14 years beforeShakespeare was born.

译文中译者针对外国游客对于莎士比亚很熟悉这一事实,在翻译时增加了相应的文化信息即“14 years before Shakespeare was born”来解释公元1420 年这一抽象而遥远的年代,使目标语读者得到了更充足的信息,因为作为著名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欧美人无人不知,如此增译,能使外国游客将陌生的历史年代与其所熟悉的人物年代信息联系起来,使游客快速了解旅游文本传达的信息。又如:

原文:岳阳楼是我国著名的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位于西北洞庭湖边。

译文:Lying by the Dongting lake in NorthernHunan Province,Yueyang Tower is one of threefamous towers in the south <st1:country-region w:st="on">China</st1:country-region>. The other twotowers are Yellow Crane tower in Wuhan and PrinceTeng pavilion in Nanchang.

译文中“The other two towers are Yellow Cranetower in Wuhan and Prince Teng pavilion inNanchang.”属于增译部分,其作用不容小觑,通过增译使得外国游客对于江南的三大明楼除湖南岳阳楼以外,还了解了江西南昌市的滕王阁和湖北武汉市的黄鹤楼,一方面解除了游客对于江南三大名楼的困惑,另一方面让外国游客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了解了中国文化及名胜古迹。再如:

原文:桃花源始建于晋,毁于元,修复开发于1990。

译 文 : Taohua yuan was first built in JinDynasty(256—439 A.D.),went to ruin in Yuan(1279—1368 A.D.). The recovery and development began in1990.

译文中增译了各王朝的起始年代,简单明了地向游客传达了译文相关的历史朝代信息,因大部分游客并不了解中国历史,特别是各朝代所处的历史时期。如此增译,可使外国游客明晰桃花源兴衰的具体历史时期,而不是模糊的晋、元等朝代。

3. 类比。“为使旅游信息在英语读者中产生积极的反响,可以采用‘由此及彼’的类比法拉近读者与中国文化的距离,这容易使他们产生认同感和亲近感。”类比在翻译中是指将中国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等与英语国家类似的事件、人物、故事相类比,以帮助受众更好地了解翻译内容。

旅游资料中常常出现一些承载并传递着特殊文化的中国文化专有词,在翻译这些词时如若能在目的语中找到相应的文化替代词进行类比,既照顾了受众的认知环境,又突出了语境效果,达到了语境的共鸣,如此,翻译文本的传播效果会更佳。比如有一次周总理请外宾观看京剧时曾将《梁山伯与祝英台》类比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简单的类比让原本对剧情无比困惑的外宾豁然开朗。这个故事鲜明地向我们展示了类比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它可以通过对两种文化中相似的人或事物的类比扫除外国游客在理解中国旅游资料中的文化障碍。如:

原文:许多人来四川一睹四姑娘山芳容后,惊叹其如仙境一般!

译文:Many people come to Sichuan to visitSiguniang Mountain ,and marvel at its beauty beinglike Alps of orient

译文中“四姑娘山”被比作欧美人较熟悉的阿尔卑斯山(Alps),使目标语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四姑娘山的雄伟秀丽,可以达到吸引更多外国游客来华旅游的预期效果。又如:

原文:济公劫富济贫,深受穷苦人民爱戴。

译文:Jigong,Robin Hood in china , robbed therich and help the poor, so he is the poor people'sfavorite.

济公作为中国百姓心目中的活菩萨,单单只用音译,不会太引起外国人的关注,更不会对其留下深刻印象,可是如果在翻译时加入了类比Jigong ,Robin Hood in china ,把济公比作中国的罗宾汉,外国游客读起来即熟悉又亲切,无需浓墨重彩即可给外国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类似的类比还有,如把徐霞客比作马可波罗(Marco Polo),将苏州比作威尼斯水城(Venice) , 澳门比作东方的拉斯维加斯(eastern Las Vegas) , 将孔子比作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将中国的月老儿(Chinese Cupid)比作西方的丘比特(Cupid),将七夕节 (double-sevenDay )比作西方的情人节(Chinese valentine’s Day)通过类比东西方之间的事件、人物、故事的相似之处,能更好地迎合受众的阅读期望。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传播学对旅游翻译的意义在于其为旅游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促使旅游资料的传播特性得以彰显。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需将旅游资料的翻译看成是一项跨文化传播行为,将影响旅游传播的众多因素加以考虑进行翻译。避免翻译时只考虑语言因素,而影响旅游信息传播。即增加了旅游翻译文本的可读性、可接受性,从而更好的传播旅游信息,吸引更多外国游客来华旅游;又能更好的传播中国文化,进而增加文化软实力。

TAG标签: 代写MBA论文  代写硕士论文  代写毕业论文  

联系方式

客服QQ:82274534
客服QQ:84468591
热线客服 :15012858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