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内外外语教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首先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要素, 然后分析了国内跨文化交际课程实践中的三大突出问题, 最后提出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四种途径。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 培养途径;
在全球化、多元化和一体化的背景下, 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21世纪国际化人才的必备能力之一。21世纪初, 各国教育经历了跨文化转向, 欧盟委员会在多轮文件中都强调了跨文化能力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我国最新出版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 (朱耀云, 2016) [1]。目前, 国内不少大学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开设了《跨文化交际学》课程, 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文首先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要素, 然后分析了国内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中的三大突出问题, 进而结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三大场合 (Byram, 1997) [2]探索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四种主要途径。
1 跨文化交际能力要素
如何定义跨文化交际能力, 迄今为止尚未有一个非常统一的定义, 但似乎学者们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要素和目标已经达成了共识。Byram (1997) [2]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和Deardorff (2006) [3]的金字塔式跨文化能力模式是文献当中提到较多的两个模型。Byram的模型包括5个方面, 分别包括了态度、知识、理解和阐释的技能、发现和互动的技能及批判意识。在Deardorff看来, 跨文化能力是:“建立在个人跨文化知识、技能和态度基础之上, 并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有效、得体沟通的能力”。根据这一定义, Deardorff通过实证研究建立了金字塔式跨文化能力模式。居于金字塔式跨文化能力模式塔底的是尊重、开明、好奇与发现, 是必备的态度。第二层面是知识与理解、技能, 两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对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文化信息、社会语言意识等的理解和感悟越深, 跨文化技能提高越快, 反之也如此。第三层面是理想的内在结果:具备适应性、灵活性、民族文化相对观和移情能力。金字塔顶是理想的外在结果, 即进行有效得体的跨文化交际 (高永晨, 2014) [4]。对比发现, 两个模式略有不同, 但都包含了态度、知识, 技能因素, 强调了技能应用及对跨文化体验的理解和反思。
2 国内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2.1 缺乏真实的目标语交际语境
目前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课堂教学外的研究性学习和自然环境下与目的语成员的互动 (汪凤翎, 2008) [5]。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 学生才能真正了解文化的差异性与多样性, 教师应帮助学生悉心地感悟和总结他们跨文化体验。然而, 目前, 国内只有在跨文化交际环境比较浓厚的大都市、省会城市, 学生才有较多的机会接触到真实的跨文化交际, 有机会出国深造或体验国外文化的学生非常少。在缺乏真实交际环境和缺乏外籍教师的情况下, 教师有必要借助互联网, 获取真实的跨文化资源, 努力“复制”真实的跨文化交际环境。同时, 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2.2 大学生知识面窄, 而且缺乏教师指导下的跨文化自主学习
跨文化知识是跨文化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其中一个前提。但是, 知识的积累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的时间和努力。目前, 在很多高校, 跨文化交际课程只开设一个学期, 而且一般是32-40个学时。55%的教师认为课时少是授课中的第二大难题 (邬姝丽、周英莉, 2010[6]。因此,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跨文化知识。同时, 有研究表明, 大部分学生在跨文化自主学习中, 自我效能感比较低:89.8%的学生认为跨文化自主学习内容宽泛, 自主学习目标不明确, 不懂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43%的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策略 (吴芳, 2014) [7]。由此可见, 除了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跨文化行自主学习之外, 教师还应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开展自主学习。
2.2 教学方法单一, 缺乏互动和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