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堂论文网致力于各类论文代写、论文发表、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等论文服务!客服QQ:82274534

客服热线:14795812138
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

缩小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的对策

来源:www.daxuelw.org  发布时间:2019-11-06  
缩小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的对策
1、加强区域产业合作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京津冀区域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趋同现象严重,北京和天津主要在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河北在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占优势。京津冀地区应在国家规划和产业政策的指导下,从区域发展现状出发,根据各城市自身资源特征进行科学规划,明确各自的产业定位,正确选择和培育区域内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立足于各自不同的区域发挥比较优势,依靠主导产业规模的扩大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加速区域经济结构升级,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随着京津两地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逐步弱化,在农产品的供应主要依赖河北省,因此京津两地应当弱化农业生产农产品的功能,发展具有高新技术的农业产业。而河北一直以来都是京津地区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尤其是在蔬菜、海鲜等方面,但是河北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仍显落后,没有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加工基地。因此,京津地区应逐步弱化农业的发展,依靠科技的强势力量向高新现代农业转型,同时要加派高科技人才到河北进行产业研究,调整农业区域布局,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加快河北农业现代化进程。河北要建立与京津地区需求相对接的生产加工基地和销售渠道,开通快速生产、加工、配送渠道,建立健全物流系统以便河北农产品可以方便快速的运送到京津地区大型超市、农贸市场等地。通过这些途径可以调整京津冀区域第一产业现状,促进第一产业合理发展。
第二产业的发展是产业结构的重点,也是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结构合理转变的关键点,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北京的第二产业比重较低,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医药等工业行业具备比较优势,应突出其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发展知识与创新型产业,首钢、北京焦化厂等大型企业向河北的搬迁不仅调整了北京地区经济结构,也给河北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带动作用。天津作为北方经济中心,交通发达,制造业发达,电子通信、化工等行业也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与北京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同构性,应该充分利用沿海地区运输便捷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石油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河北省的工业化进程较慢,存在着技术水平低、产品规模小的缺点,应首要吸引高科技人才,提高科技水平,承接京津两地的产业转移,形成跨行政区的产业链,重点发展围绕京津地区加工制造业而发展的配套生产、服务性企业。同时,也应加强重化工业的发展,如黑色金属矿采及冶炼业,提高第二产业比重。另外,应当加强京津冀区域的产业链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增强北京的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和河北的接受辐射能力,实现对京津冀区域工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带动京津冀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对于第三产业来说,京津冀地区中北京的第三产业远远领先其他两地,占据主导地位,但津冀两地的第三产业仍增长缓慢,所占比重较小,因此,应当构建合理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第三产业较快发展。北京的信息业、现代金融业等新型服务业发展迅速,可以向津冀两地扩散,加快第三产业整合。三地旅游资源丰富,北京以人文旅游资源为特色,天津以滨海旅游资源为重点,而河北承德、秦皇岛、保定等城市都是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京津冀区域可以依据各自特色,联合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加强三地区之间的产业合作,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2、建立区域政府协调部门
京津冀区域是一个经济利益共同体,但是处于三个不同的行政区域,缺乏统一的区域经济协调管理部门,因而没有统一的区域经济整体发展规划。现有的京津冀三方合作政策较少,且大都停留在企业之间,因而未能形成长三角、珠三角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效益。各级政府缺乏统一的协调性,制定区域规划时都是出于自身利益,而不是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考虑,这样就容易造成政策的冲突性,无法使京津冀区域经济得到协调发展。因此建立一个高于三地政府层次的京津冀区域政府协调部门就显得尤其重要,由它来制定统一的发展战略,打破行政壁垒,解决各自为政、恶性竞争等问题。
京津冀区域政府协调部门应当由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各级行政政府等有关部门领导,负责京津冀区域总体协调发展规划的研制,协调不同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统筹协调区域合作的战略决策,组织研究重大区域问题等。同时,还应组织协调京津冀区域整体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开发利用,针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项目举行多方会谈,寻找京津冀区域协调与合作的突破点,弱化“行政区划”的概念,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统一的京津冀区域发展战略能够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保障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三地政府应该在各自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调整各自的战略目标,争取更高层次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一发展战略首先应从区域全局发展出发,把握总体,着眼未来,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在全国发展中所占的地位做出准确的勾画,以提高京津冀区域整体发展实力为目标。同时突出地域性特征,以区域优势为基础,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一区域的优势,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京津冀三方政府应在政府协调部门的带领下,以统一的区域发展战略为基础,不仅要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充分利用自己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而且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能损害整体经济的利益,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共赢发展。三地政府在制定发展规划时既要综合考虑京津冀区域经济整体发展需要,也要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完善区域基础设施,调整现行区域政策体系,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三地政府还应完善地方政府间的信息机制,利用京津冀政府协调部门加强地方间的对话体系,建立信息交流的平台。可以仿效长三角地区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一个可以增强地方政府互动、决策资源共享、强化三地合作机制的平台。
3、建设良好生态环境
从京津冀区域目前的生态环境来看,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都不断减少,环境问题不容乐观,同时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也导致了人均资源的剧烈减少。北京、天津两地各种自然资源都较贫乏,只有河北省在能源和矿产资源上具有相对优势。京津冀区域的水资源医乏是不争的事实,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也远远低于全国水平。随着工业化水平的发展,各种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为了保证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应当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经济活动结合起来,重视京津冀地区生态性贫困问题,建立生态经济示范区,并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对于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加大力度进行综合管理,坚决取缔小煤矿、小铁矿等小型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对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地区,应加大生态环境整治力度,设立专项基金建设生态型产业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合理补偿为了维护生态平衡而在产业发展方面做出牺牲的地区,有效解决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深入开展生态城市建设,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对环境保护工程及环境建设的投资,高效融合经济发展与生态问题。
京津冀区域在生态环境建设和自然资源利用方面也应加强合作,如区域水资源的保护、利用问题,形成节约发展的共同发展机制。增强人们的资源危机意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的观念,提高资源利用率。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对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利用,协调解决各地利用矛盾。河北可以通过南水北调工程将水引入北京,同时做好防污染处理。北京一部分工业企业己经迁到河北,在促进河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解决污染问题,防止对河北地区生态环境带来更恶劣的影响。
4、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京津冀区域中北京、天津两市较为发达,处于中心地位,而河北经济相对落后,城市化水平低,增大了京津冀区域的整体经济差异,也使河北失去了许多发展机遇。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有很多的影响要素,但是关键因素在于河北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经济实力过于薄弱。推进河北省经济发展,构建合理有效的经济发展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京津两市具有较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基础设施完善、交通通讯都很发达,而河北省多数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市场信息闭塞,交通通讯都没有京津两地发达,影响了城市化建设进程,对河北省整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区生产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河北省应首要加强各市道路、供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形成统一规划的城市发展体系。城市化的推进也可以解放出大量农业劳动力进入城镇,为第二、三产业提供劳动力,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唐山、秦皇岛等城市在河北省中处于领先发展地位,是与京津两市联系的桥梁,产业结构联系紧密,应提高产业结构水平,加快工业化进程,承接好京津两市的产业结构,形成完善的区域内产业链,带动周边城市的工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河北省应立足自身实际,加强与京津两地的区域经济合作,借助京津的科技力量,改造传统产业,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形成规模齐全、功能配套的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京津两地作为核心城市,在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可以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河北省,形成产业链的转移,加强京津冀三地区的经济联系,这是进一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效方法,也是一种共赢的经济发展模式。
此外,京津冀区域中还存在着很多中小城镇,尤其是小城镇,具备城市和农村的特征,对整个区域也起着重要作用。加强小城镇建设是农村经济结构改革中的重要环节,可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小城镇的完善建设能够解决农村就业、减少失业人口、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合理配置农村资源,促进区域城市进程。对缩小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TAG标签: 区域经济差异  

联系方式

客服QQ:82274534
客服QQ:84468591
热线客服 :15012858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