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面临的境外反倾销形势
(一)全世界反倾销调查现状
从2005到2011年全世界共有46个国家发起了1897起反倾销调查。其中,印度位居第一,累计发起了390起反倾销调查。排在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印度、美国、欧盟、中国、土耳其、阿根廷、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南非,前十位国家发起的调查数占世界总数的7706左右。
WTO成员发起反倾销调查的目标也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地区)。中国首当其冲,接下来依次为:韩国、中国台湾、美国、泰国、印尼、印度、日本、俄罗斯和巴西。加入WTO以来,中国一直都是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在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国家中,印度累计120起排名第一。2009年1-8月,中国遭受的反倾销调查已经达到50起。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与国外的贸易摩擦加剧,针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调查也迅速增加,反倾销形势日益严峻,如何更好的避免和应对国外反倾销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中国面临的国外反倾销形势
1.中国成为世界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从1995年WTO成立开始,截止到2011年,中国已经连续14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中国成为全球反倾销的重灾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遭受的反倾销调查数量急剧增加。
1995-2011年,中国遭受的反倾销调查数占世界同期总数的20%左右。2010年中国遭受的反倾销调查73起,同比增长19%。2011年1-8月,共有17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79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反倾销调查为50起;涉案金额越来越大。2009年9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决定对中国输美的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实施为期三年的惩罚性关税,涉案金额超过20亿美元。同11月,美国决定对中国出口的油井管征收高达99%的反倾销税,此次涉案金额更是高达32亿美元,成为以量计算美国对中国进口产品采取的最大规模的贸易救济措施;涉案商品范围越来约广。上世纪90年代以前,国外对华大多数反倾销调查主要集中在纺织品、化工产品和冶金原料等初级产品上。然而,近年来,国外对华反倾销调查涉及的产品种类范围大幅扩张,从原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品扩展,具体涉及到化工制品、机电设备、仪器、纸张、玻璃和陶瓷等等。
2.反倾销调查发起的不公平。中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l)发起调查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我们以2009年9月的中美轮胎特保案为例,美方认为中国输入轮胎大增,损害了美国国内制造业利益并造成国内大量失业。事实证明,中国2009年上半年轮胎产品出口下降了20%多,与所谓的“激增”严重不符。再者,中国出口轮胎主要面向的是美低端市场,并不与美国同类企业直接竞争。此外,一些国家在反倾销税的征收上也带有明显的主观性。1999年欧盟对中国、印度、南非等国的钢缆征收6个月惩罚性关税,其中南非仅有33%,而中国却高达74.8%;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加入WTO九年来,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至今未获得欧、美、日等主要贸易伙伴国所承认,直接导致我国在国际贸易中遭受不平等待遇,严重影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其中,一旦国外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以后,进口国往往采用替代国价格来确定进口产品的正常价值。所谓替代国制度就是指一旦一国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他国可以采用实行市场经济的他国同类产品价格作为其出口产品正常价值的制度。2009年8月欧盟对中国出口的铝合金轮毅提出反倾销调查,一旦裁决成立,欧盟将连续5年对中出口欧盟的铝车轮加征最高33%的反倾销税。在此案例中,欧盟即引用土耳其同类产品的价格计算中国输欧产品的倾销幅度并拟征收33%的关税。
3.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成为对华反倾销的主角。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开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但是近来来却增长迅速并逐渐取代发达国家成为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的主力。其中以印度、土耳其和阿根廷表现的更为积极。2005-2011年,印度累计发起反倾销调查390起居首,而在发起反倾销调查排名前十的国家中,发展中国家也占到了70%。发展中国国家之所以对华挥起反倾销大棒,一方面与它们熟悉掌握并运用WTO反倾销规则有关,另一方面由于大多发展中国家出口结构与中国相似,彼此之间竞争激烈。此外,一旦一国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也会弓}起其他国家的示范效应。
二、中国遭遇国外反倾销的原因分析
(一)内因分析
1.中国进出口贸易的迅猛增长,贸易顺差扩大。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尤其是出口的快速增长引起了其他国家的恐慌,导致国外频繁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始终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据海关统计,2009年中国进出口实现22072.7亿美元,其中出口12016.7亿美元,进口10056亿美元,全年仍然实现贸易顺差1960.7亿美元。与此相反,西方国家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普遍进入衰退,贸易赤字不断增加。为了保护本国国内市场份额和同类产业,平衡国际收支,西方国家必然将贸易顺差较多的中国列为反倾销的重点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