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堂论文网致力于各类论文代写、论文发表、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等论文服务!客服QQ:82274534

客服热线:14795812138
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范文 > 编导论文 >

新时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困境与缘由研究

来源:www.daxuelw.org  发布时间:2016-12-13  
随着地方高校的转型,媒介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愈加突显,这对培养传媒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都产生了一定影响,而对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地方院校更是产生了重大冲击和影响,以至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与尴尬。为此,针对困境,分析原因,找到突破口,则成为众多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面对并着手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当下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遭遇到的七种主要困境

(一)招生“盛况”遭遇就业“剩况”

播音专业教育因其专业特殊性,本不属于大众普及式教育。但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数字得知,教育部2001年共批准7所高校设立播音主持专业,至2006年,仅6年间教育部就批准55所高校开设该专业。而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局人事教育司统计,截止2003年底,全国播音员、主持人是二万二千六百人(岗位),已经处于基本饱和的状态。对此早在2004,南京师范大学毕一鸣教授就撰文指出:“目前这项专业教育处于低水平盲目扩张的状况,总体规模已经是供大于求,今后的就业形式不容乐观。”认为应当“遏制那种盲目办学的势头,认真审查各校办学、办专业的资质”。经济而这种呼声并未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6年之后全国不同类型特别是地方高校反倒以“爆棚”般的态势陆续加入到创办该专业的大潮之中。截止到2015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开办该专业的高校已有500多所,其中,地方类院校就有400多所。然而,如此招生“盛况”,却换来了教育部2014年10月公布的15个全国就业率低专业的“红牌”警示。

(二)纷纷设立遭遇办学力量薄弱

播音专业在师资、设备等软硬件条件上有其特殊的专业要求,师资需要“双师型”,设备需要高投入,学生需要多实践。但是由于盲目扩招,致使许多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的办学力量严重不足。师资多是原来从事中文、口语、新闻等教学工作的半路出家人员,或是外聘当地媒体一线播音员主持人做兼职,或是直接招聘本科或相近专业硕士毕业生,这些教师要么缺乏实践经验,要么缺乏教学经验。同时,许多地方高校缺乏必要的专业设备,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得到录播室、演播厅、编辑室等实训室的模拟和体验。加之地方院校所处的地方媒体可供学生实践资源有限,学生专业实践机会少,动手能力差,与一线渐行渐远,难以得到地方媒体的认可,同时也使地方媒体有限的实习资源对地方院校学生不愿接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三)就业岗位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需求遭遇高校低起点单一技能培养

在全媒体视域下的当下,媒体特别是地方媒体急需同时具备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播报等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需要具备高度新闻敏感、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记者型主持人,或懂交流、善表达、接地气、 说“人”话的出镜记者,或有扎实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做背景支撑的专家型主持人等。而现实中,许多被媒体和受众认可和推崇的主持人却往往是非播音主持专业出身,这种状况与许多地方高校低起点的单一技能培养有直接关系。地方高校所能招录到的专业学生,其高考分数多在三百二、三十分至四百四、五十分之间,而处于这个分数段的学生往往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自主性不强,整体文化素质薄弱。加之大部分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乃至教材等都是沿用或借鉴中国传媒大学传统模式,没有顾及到中国传媒大学所独有的优势所在,如几近万里挑一声像俱佳、文化素质高的好生源、充裕的师资队伍、高端完善的专业设备、丰富的专业实践机会以及不断更新与时俱进的改变模式等等,导致许多院校仍在延续传统的课程设置及授课方式,致使教师和学生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有声语言及副语言表达这一单一技能训练上,过多地注重外在形式的呈现,轻视新闻传播理论素养、语言文学等文化素养、编辑制作等实际技能的传授与培养。由此对学生也形成一种误导:认为只要形象美、声音好、语音正就可以成为播音员主持人,轻视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和领悟。这种不考虑一线媒体对专业人才多元复合需求的培养模式,势必会被媒体所否定乃至摒弃。

(四)招录方式遭遇专业、文化两难取舍

由于地方高校属于第二批次普通本科,所招录的艺术生,无论是艺术分值,还是文化分值,都明显低于第一批次招录的独立艺术院校或重点院校,致使许多地方高校招录方式徘徊在专业、文化两难取舍之中:如果按照专业过线、文化从高到低排序招录,招录来的学生文化、专业往往两不突出,这类学生多是为上本科而报考该专业,到校后,由于兴趣、性格、相貌、声音等因素,导致其学习专业时兴趣不浓、意识不强,学习理论文化类课程时,由于基础不牢,学习过程也比较吃力,由此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如果按照文化过线、专业从高到低排序招录,生源尽管形象、声音、性格、表现力等专业素质相对要好一些,但整体文化素质低,学习意识差,基本常识欠缺,轻视相关学科的学习,直接影响其理解力及感悟力,致使其整体专业水准并不突出。

(五)播音专业学科定位遭遇归属不明(艺术类;语言类;传播类)

目前,各学历层次的学科定位很不统一:播音本科属于艺术类下的播音与主持艺术;硕士属于中国语言学下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属于艺术学下的广播电视艺术学,或新闻传播学下的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学。学界一直处于争议之中:陈京生认为应回归至新闻学金融;毕一鸣认为应纳入新闻传播学人力;成越洋、赵政绪认为应拓展至言语传播等[4]。由于学科归属问题导致许多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都比较模糊。

(六)多采用“拼盘”式培养模式,该模式遭遇难以推行

事实上,许多地方高校早已意识到了对播音专业学生加强理论和文化素质培养的必要性,也注意到了播音专业与语言学、新闻学和艺术学的密切相关性,再者考虑到教育部规定的学科定位和主干学科,于是,在课程设置上,许多地方院校便利用原有师范类或综合类院校师资优势,在开设播音专业主干课的同时,纷纷开设中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类、艺术类等相关课程。这种大而全的样态对播音专业人才培养看似比较全面,却难以取得实际成效。一方面缘于学生自身只注重专业而轻视其他;另一方面也缘于授课教师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仍采用原来教授中文或新闻专业学生的模式和套路,致使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上课成了“受罪”,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七)艺考学生遭遇艺考机构乱象重重

播音专业的扩招也促使各地纷纷设立艺考培训机构,由于缺乏监管,在培训机构和招生机构都存在着许多乱象。

1.艺考培训机构方面

(1)中学追求升学率,鼓励学生走所谓“捷径”。

长期以来,由于播音专业艺考内容及形式比较单一,主要考查声音、外形及上镜、才艺,只要相貌、声音、普通话等符合基本条件,便可以经过“速成”培训通过面试,再按艺术类低分录取,可以让许多学生获得以专科分上本科的机会。于是,许多中学便在高二或高三阶段对文化成绩不大理想的学生进行分流,鼓励这些学生参加艺考,其中不需要投入过多精力,也不需要体现过多童子功底的播音专业便成了首选,也成了学生考学、学校提高升学率的最佳“捷径”。

(2)学生舍本逐末,盲目追随。

在高中阶段开始学习播音专业的学生往往意识不到文化终究是其根本的道理,加之原本学习意识不强,学习文化兴趣不浓,便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所谓的专业学习之中,也由此产生许多不良后果。比如有的学生一旦被划归到艺考生,便把更多精力放在追求艺术的外在感觉和外在样态上;有的对自身认知产生偏误,不能对自身条件给予客观评价,致使自我感觉良好并以艺考生自居;有的考生不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认可,与家长产生矛盾,甚至产生叛逆行为等等。

(3)培训机构模式化训练,抹杀个性 。

多年来,播音专业艺考内容多以自备稿件、新闻播报、话题评述及才艺展示为主,为此大多培训机构便紧紧围绕这几个环节给予强化训练。由于该类机构多以营利为目的,便以速成、快捷、见效为宗旨,进行程式化、模式化训练,如无视学生性格、气质、音质、表现力等个性差异,便让多人准备同一篇自备作品,多选自中传辅导材料或齐越节获奖作品,而且几年不变;把话题分成几种常见类型写上一些空话、套话或所谓典型事例,学生无需动脑思考,只需通篇背诵,考试时以此固定话题模式直接套用即可;这种套路在前几年的艺考中确实可以达到让学生有话可说,收到以不变应万变之效。但是近两年随着考题灵活多样的变化,考生在使用这种模式时便常常出现答非所问、不知所云的状况,经此模式训练的学生大多已不会思考,更不要指望能说出富有个性的真实话语了;新闻播报训练学生只会读字、念字,见字出声;在才艺训练上,针对绝大多数不具备才艺基础的状况,培训机构也算是费劲了心思,大多以简单入门级的各种所谓艺术形式给予统一训练,如葫芦丝、竖笛、民间腰鼓、快板,乃至武术、花枪等。致使许多学生要么把大量时间花费在才艺训练上,艺考时表现比较出色,要么草率应对,艺考时惨不忍睹。许多机构常常让学生学习同样的内容,有的甚至让男生学适合女生跳的舞蹈,让女生学适合男生打的快板等等。

(4)培训机构利益驱使,形成畸形“产业”链条。

许多培训机构为了形成一定规模,几乎包揽了从学习到考试所涉及到的各个环节,形成一条衔接较为紧密的利益链条。如与各中学主管教学的校长、教务长或班主任等取得联系,为其输送学员;统一采购才艺训练所需物品;统一定制艺考服装,包括上镜服、才艺服,有的甚至包括外套棉服等;在获取合格证或录取上与自主性较强的院校或民办院校相关人员取得联系,以确保一定的合格率和录取率。
2.艺考招生机构方面

(1)考点过多,学生疲于奔命。

就全国招录艺术类高校而言,除31所独立艺术院校外,由于缺乏统一筹划管理,许多省内没有设立统一联合专业测试的院校也纷纷自行设立考点,造成考点过多,考试时间不一。许多学生为了获取更多的录取机会,便奔波在各个考点之中,既耽误了宝贵的高考前的复习时间,又增加了很多财力物力[3]上的负担。就河北而言,七所招录播音专业院校便设立了三个不同时间段的考点。对没有设立统一联考的考生大省如山东考生来说,为此付出得会更多。

(2)人为因素干扰,滋生腐败。

由于许多高校可以自行设立考点,便在招录方式、艺考合格线划定、合格证发放等方面拥有很强的自主性,为人为因素的介入提供了一定空间,社会上的“潜规则”作用在此得到发挥,也由此产生了一定的利益关系,易于滋生教育腐败。

二、导致困境的四种主要缘由

造成以上种种困境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一是定位不明,专业门槛过低。按照教育部2010年规定,播音专业按艺术类录取,其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录取分数线不低于本省确定的第二批普通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的65%,这是产生一系列问题的源头;二是利益驱动,高校盲目设立。艺术生学费明显高于非艺术类,加之艺术测试初复试环节还可收取一定费用,这也成了许多高校创收方式;三是地方保护,联考形同虚设。许多省份为提高本省升学率,对参加联合测试的考生全部发放合格证;四是误导考生,寻求高考捷径。认为只要形象美、声音好、语音正就可以报考播音专业,就能以专科分上本科,致使许多高中生加入了播音艺考大军,进而带来系列弊端。

三、突破困境的七种主要路径

地方高校要想摆脱目前所陷困境,应当从自身特点出发,始终明确为地方政治、[1]和文化服务的办学宗旨,以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采用系统观点和方法找寻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明确专业认知,理性归属学科。

有言道,名不正则言不顺。播音专业教育归属不明会导致多米诺效应。国家教育部在2012年9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说明中就明确指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性文件之一。它规定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门类,是设置和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授予学位、指导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在此目录中,把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列在艺术学科门类下戏剧与影视学类别中。同时,在与之配套的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中,规定播音与主持艺术的主干学科为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三个方面,而所列的八门核心课程(播音主持艺术概论、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广播节目播音主持、电视节目播音主持、语言学概论、新闻学、传播学概论)并没有涉及戏剧与影视学相关课程,其核心课程很显然基本缘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专业传统课程设置。当今媒体的发展变化促使地方高校对此问题必须给予正视与深思,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学科定位。地方高校应该从地方媒体复合型应用人才需要出发,搭建以新闻传播学理论及业务为根基,以播音学理论及口语技能为外在显现的双重架构,使其归属新闻传播学领域。针对地方高校多属于师范类或综合类院校,播音专业多设在中文或新闻等人文学科范畴的现状,并根据二类批次招录来的文化和专业都不突出的生源档次,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传统优势,让播音专业教育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技能的同时,强化其采访、写作、编辑、策划及后期制作等能力,并把现场报道、场外连线、嘉宾访谈、突发事件直播、新闻评论等作为训练重点,以培养出镜记者、记者型主持人或有一定专业背景的专业型主持人为目标,以适应全媒体时代地方媒体对播音专业复合型应用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堵住困境源头,提高入围门槛。

地方高校播音专业教育一旦确定好学科归属和培养目标,便对学生的新闻敏锐度、思维清晰度、现场把控力以及扎实的文化功底乃至执着的学习意识、学习精神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些素养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不能寄希望于四年的高等教育。为此,提高专业录取门槛不失为一项有效举措。建议把文化分数提高到本省确定的第二批普通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不再降分录取,保证学生的文化基础。通过较严格的专业测试把真正喜爱媒体、热爱传播、善于交流、适合上镜、学习能力强、文化素养高的有培养潜质的考生选拔进来。这种严格筛选可以堵住困境源头,避免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弊端。

(三)高层统一审核,精简招生院校。

针对许多地方高校播音专业办学力量薄弱的现状,应当充分发挥教育高层主管部门作用,采取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给予严格审核,对师资欠缺,师生比不合格,不具备起码的视、听、录、摄、演、播、控、编等全套专业设备的院校取消其录取资格。让具备办学能力、软硬件规格高、定位准确、培养目标明晰、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能与地方媒体需要接轨的高校继续招录。如果这一举措能得以实施,能使庞大的招录大军、艺考大军、艺考机构“瘦身”的同时,也能让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得到地方媒体的认可,有利于高校和地方的共同发展。

(四)依据地方需求,严控招生人数。

由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地方,而地方媒体规模有限,其岗位数量、节目类型及每年需要的专业人才便很有限。为此,即便是经过审核具备办学资格的地方院校,也要有整体宏观意识,针对地方专业人才需求,严格把控招生人数,避免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再者,播音专业教育在实施专业实践过程中,需要采用针对性强的小班授课方式,招生人数不易过多,每届以三十至五十人为宜。

(五)摒弃“拼盘”模式,实施“错位”培养。

有学者就播音专业人才培养新途径提出“一专多能,多才举措”的举措[5],建议在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基础上,同时“再向学生传授法律、财经、[2]、政治、历史、音乐、美术等专业课程,让他们对这些专业基本有所了解,并具有一定的研究和使用能力,可以适应细分之后的媒体所需要的对等的专业领域主持人”。这种典型杂糅的“拼盘模式”不切实际,即使在生源较好的重点高校也难以实施,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吸收和运用如此多的知识。对此,地方高校应实施“错位”培养。如培养去向错位,面向地方媒体或网络公司、影视节目制作公司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宣传、策划等,以重点培养市、县区级专业人才为主,既凸显了为地方服务的办学宗旨,又弥补了中传、浙传等重点院校以培养中央、省级专业人才的空缺。再如培养方式错位,在课程设置上避免照搬中国传媒大学语言传媒精英人才培养模式,针对语言技能训练,压缩字正腔圆的纯语言技能训练课时,加大即兴口语表达训练内容和课时数,把描述、复述、解说、报道、评述、评论、演讲、辩论、脱口秀等作为训练重点,使之由简到难、由低到高形成上升的梯级训练模式,为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直播等打下语言基础。加大新闻理论、新闻传播、新闻业务、新闻评论等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并使之成为其主专业课程,同时加大文学及相关知识的储备与运用。并针对播音专业学科特点及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动”起来,“做”起来,在做中学,学中做,把学生推向舞台、推向赛事,让学生在由小及大的舞台上得到锤炼,在不同级别的赛事中得到成长,把舞台展演、专业赛事等融入考核,以展演、赛事等活动带动提升。另外,利用校园电台、电视台实训机构,同时利用专业设施、专业教师及外聘教师组成媒体工作室等进行校内实训,增加校外见习、实习等实践环节,为记者型主持人打下比较坚实的业务功底。

(六)扩大高职高专,考生合理分流。

国家应加强高职高专院校的建设力度并给予规范管理和引导,对临近高考文化分数不理想的高三学生,可鼓励其报考适合自己的职业学校,比如容貌、身材、气质、声音等条件好的学生可以报考空乘、高铁服务类等专业,以使众多考生得到合理分流,找到适合自身发展和利于就业的职业去向。

(七)停招专业院校,保留原有机构。

对经过审核停招播音专业的地方高校,可采取区别对待方式。如师资、专业设备尚可的,可面向高校中其他专业三年级学生设立专业方向,通过专业考核,在其掌握各自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必要的播音主持及新闻业务等专业技能培训。采用“2+1+1”模式,即原有两年所学专业学习,一年播音专业学习,一年播音专业实习,使之成为有专业背景的专家型主持人,以适应当前媒体急需的专业人才。而对师资条件尚可,只是专业设备短缺的地方高校,可面向各个专业,进行口才教育,普及语言传播技能,使语言技能成为各个专业人人掌握的一种能力,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也能使各个专业学生的从业能力得到强化,学校的人才培养也会得到地方的认可和推崇,以达到地方高校与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协同发展。

TAG标签: 代写编导论文  代写MBA论文  代写硕士论文  

联系方式

客服QQ:82274534
客服QQ:84468591
热线客服 :15012858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