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小微企业贷款总体发展情况
在国家大力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指引下,银行纷纷将小微企业贷款作为信贷业务扩张的重点之一,贷款规模迅速扩大,贷款方式不断创新。但随着近年来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调整期,产能过剩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形势进入下行区间,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所掩盖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逐渐显现。小微企业信贷内在缺陷因素主要有小微企业资本实力弱、市场地位弱和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三方面,银行内部管理缺陷因素主要有调查环节信息不对称、审查审批环节重抵押轻现金流以及银行内部人员操作风险三方面。这更加导致小微企业遭遇一系列已严重影响其生存与发展的困难,具体可概括为“两高两难两门”: 成本高、税负高; 用工难、融资难; 玻璃门、弹簧门。
近年来,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先后爆发了系统性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数额巨大,各主要银行几乎无一幸免,且仍有蔓延趋势,给银行的经营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随着风险的聚集和加大,各家银行纷纷用定价来覆盖风险,目前四大国有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定价普遍低于基准上浮20%左右; 浦发、上海、兴业、招商、中信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定价在基准上浮30%左右; 民生、平安、北京、浙商等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定价在基准上浮40% 以上; 华夏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定价在基准上浮60%。
在国家层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视作中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双引擎”之一。草根创新创业,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不熄引擎。中国有13 亿多人口,9亿劳动力, 7000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
小微企业是提供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是企业家创业成长的主要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是市场机遇和发展机会,仍然值得期待。
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特点
第一,小微企业除了具有规模小、市场适应性强、市场反应快捷、富有创新精神等优势外,还存在着技术力量薄弱、管理水平落后、竞争能力差、经济效益低下、资金人才缺乏等缺陷。
第二,小微企业普遍缺乏长期规划与资金储备,对资金的需求往往比较突然与紧迫,要求授信到位的时间比较紧,授信频率相对比较高。小微企业这些因素和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不可能投入与大中型企业相同的人力、物力去进行贷前调查、审批和贷后管理。
第三,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经营特点是“小、频、快”,而对应的信贷业务特点则是“量多、额小、信息少、流程短、监控难”。
具体表现形式有:
( 1) 小微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沟通难度大。由于客户比较分散,企业主素质不一,经营行为多样,商业银行没有相对稳定的沟通渠道并及时收集企业相关材料。
( 2) 小微企业信息反馈来源少。小微企业在银行的征信系统中普遍信息量较少,同时难以像大中型企业一样可在海关、工商财税甚至网络信息中收集客户信息。
( 3) 企业行为个人化。经营良好的企业,往往会由于企业主的个人行为导致整体的经营风险; 同时,企业主真实的资信行为亦难以核查掌握,基本都是事后信息的反馈。
( 4) 贷款监管难。由于商业银行人员配套少,管理工具相对滞后,有些基层经营部门对贷后的管理力度仍然偏弱,普遍存在重贷轻管的现象,对贷款的发放审核、贷后检查工作流于形式,很难确保贷款资金用途合理、合规。
三、小微企业贷款面临的主要风险
( 一) 宏观政策环境因素
1. 经济周期性变化的影响
小微企业自身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它很难抵御经济、行业周期性的变化。2008 年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投资拉动,快速扩张,产能过剩,经济下行的周期性变化。小微企业和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的发展也经历了一次“过山车”式的过程。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钢贸企业的贷款。2008 年开始,随着“四万亿”的投资拉动,基本建设、房地产迅速升温,钢材价格一路上涨,最高时达6000 余元/吨,带来钢材贸易的空前繁荣。各类中小型贸易商、钢材交易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与此相适应,银行在联保、互保条件下对钢贸企业的贷款投放迅速膨胀。但随着国家基建投资速度放缓、房地产市场出现低迷等情况,对于钢材的需求不断下降,钢材产量居高不下,产能过剩的情形极为严重,导致钢材价格迅速持续下跌,钢厂和经销商出现持续巨额亏损,2012 年以来福建、上海、江苏地区爆发了钢贸企业系统风险,银行钢贸类贷款出现了严重的风险。
2. 宏观政策变化的影响
小微企业处于经济结构的底层,其经营发展受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很大。近年来,国家在环保、民生领域的一系列政策调整,如提高环保要求,严格规范企业用工在养老金、医疗保险、最低工资等方面的要求等,在保护环境和提高劳动者待遇保障的同时,客观上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对一些处于行业末端,无明显技术品牌优势,从事简单生产加工,依靠低成本,价格战维持生存的小微企业而言,这种负担已给其正常经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近年来,一些从事传统制造加工业的小微企业经营纷纷陷入困境,这些企业面对用工成本的上升的情况,因市场竞争激烈无法通过提升价格及销量予以消化,导致企业经营困难,贷款无法偿还。
3. 国际市场疲软和贸易壁垒的影响
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幻、汇率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也对从事进出口贸易但实力薄弱的小微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来看,从原油到矿产品到农产品,近年处于持续低迷态势,国内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产生倒挂,许多进口外贸企业已把市场转向国内。从汇率方面来看,随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的进一步完善,汇率表现出连续下跌的趋势,对于那些主要依靠进口贸易的小微企业,进口成本的提高蚕食了企业的利润,使得企业经营更加困难。从出口方面来看,汇率下跌虽是利好因素,但是国外市场依旧比较疲软,欧洲和日本经济无明显改善,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赖以生存的价格优势正在不断降低。另一方面,贸易壁垒和国际贸易争端也给企业经营带来了风险,美日等国在进行TPP(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 谈判时将中国排除在外,近年来欧美市场对于中国产品反倾销的事件时有发生,给出口企业经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他们其中一些在近几年中纷纷调整了自身的经营方向,转向内贸发展,另一些继续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则大都面临贸易量萎缩盈利下降的困境。
( 二) 小微企业自身风险因素
1. 小微企业自身管理不规范,经营稳定性差
小微企业以民营私营企业为主,公司企业法人缺少制约,普遍存在着内部管理不规范的弊病。决策、投资盲目,往往由老板个人决定,决策失误可能性较大。企业老板经营一旦失误,企业就会有倒闭的风险。
财务信息不透明,财务制度不健全。大多数小微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够完善,财务报表受避税、管理能力等因素影响,人为操控现象严重,可信度较低,不能准确地反映其实际经营状况。银行仅仅通过财务报表判断借款人偿债能力,势必造成偏差。
2. 小微企业资本实力弱,抗压能力弱
小微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的特点,决定其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在经济出现周期性变化,企业经营出现下滑时,往往很难有足够的实力维持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所以市场一有“风吹草动”,首当其冲出现经营困难,出现贷款风险的往往是小微企业。2012 年以来的经济下行,对江浙沪的小微企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发达地区影响最大,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贷款和不良率出现了双升。作为小微企业旗帜的温州等地更是成为了不良贷款的重灾区。
3. 小微企业市场地位弱,资金被占用情况严重
小微企业在经济贸易的链条中往往承担着“弱者”的角色,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以及竞争的同质化,导致小微企业不得不以牺牲现金流来获得业务来源,资金长期被第三方占用。对上游供货商需要预付账款购买原材料,对下游销售商需要赊账进行销售,从而产生大量预付账款和应收账款,造成其资金极为紧张。供货商、销售商、银行贷款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往往就会直接造成其出现财务危机甚至资金链断裂,直接倒闭。
4. 小微企业管理体系、人才配置和资本方面存在不足,持续发展能力差
据统计,我国总计超过7000 万的中小微企业,而其中实现信息化的比例不足10%。由于缺乏信息化的支持,大多数小微企业的管理呈现粗放、混乱的状态,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很容易因为大型和中型企业的竞争而倒闭破产,同时也制约了小微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那么,面对日益迫切的信息化需求,小微企业应该从何处着手呢?
通过分析来看,小型企业各种资源有限,缺乏专业财会从业人员,岗位权责划分不够明晰。由于业务流程相对简单,业务与财务关联度不高,聚焦点是希望利用简便的经营方式,迅速降低企业成本获取更多利润,迫切需要一套功能实际、界面友好、操作简洁、价格低廉的管理软件来帮企业更好地经营,以期在耗用最少资源条件下迅速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小微企业群体正在茁壮成长。他们在信息化方面最迫切的需求就是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基本的管理规范,这需要有小微企业专属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支持,而不能采用粗放型管理或者延续以往传统的大中型企业模式。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逐渐成熟,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加入到信息化的行列中来。
5. 小微企业民间借贷和互保联保程度居高不下,抗风险能力弱
小微企业融资难等问题造成其往往或多或少会涉及民间借贷,企业之间的互保联保也较为普遍。在自身单个实力薄弱,抗风险能力较差,难以获得银行融资的情况下,互相支持,抱团取暖也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
但这一做法却极大地增加了发生系统风险的可能性。经济形势好时,这的确是一把“保险锁”,可以对个别风险起到一定的缓释作用,但一旦经济形势开始下行,大量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时,它却往往变成了“导火索”,一旦某家借款人贷款出现逾期等风险,会波及到联保组里其他的借款人,拖累一众互保联保的小微企业发生系统风险。近年来银行系统内发生的一些风险贷款中,因牵涉民间借贷,无力支付高额利息,或企业自身经营尚可,但因互保联保企业发生风险,进而造成其资产、资金被法院查封而造成银行贷款风险的案件占有很大比重。
( 三) 银行内部管理风险因素
1. 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银行缺乏有效调查手段
由于小微企业运作的不规范、信息的不透明,给银行客户经理贷前调查带来了一定困难,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客户经理容易误判小微企业贷款的真实用途以及企业实际经营情况。此外,小微企业风险具有突发性的特征,其风险的形成往往受到企业经营者个人影响,经营者个人行为不端,如赌博、吸毒等行为,一旦突发涉事,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随即影响银行信贷资产。
银行与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银行通过征信系统的查询,可以了解到企业的贷款信息、对外担保情况等客观信息,但是除此之外的信息需要银行对企业进行沟通了解,不排除企业出于获取贷款考虑对银行隐瞒自身情况或者“借壳融资”,这就会对银行贷款的审批决策及后续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2. 客户经理队伍人数不足,缺乏风险防范经验
小微企业贷款的特征是企业数量众多、贷款金额小、贷款需求急。由于其不像大中型企业那样拥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成熟的管理团队。对其贷款的风险控制需要银行在贷前调查、贷后检查、抵押物管理、资产保全等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客户经理的素质要求也较高。而从目前银行现状来看,基层客户经理配置明显不足,普遍存在从业时间短,缺乏经验,业务素质不强等问题,且网点的综合客户经理通常身兼多职,无法投入很多精力专职于小微企业贷款业务,贷前调查不充分、贷后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
3. 创新存在失误,在高指标下忽视系统风险
小微企业贷款多、小、急的特点,使各家银行在开展小微企业信贷服务时都非常重视“集群”建设,希望通过一些渠道的建立,能够实现模式化、批量化营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09 年至2012 年之间,基于互保、联保的贷款创新模式在各主要银行间风行一时,在经济快速发展时,这些创新模式确实给银行带来了业务规模和经营收益的双升,但由于过分依赖群体的作用,而忽视了个体的风险,为发生系统风险埋下了深深的隐患。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风险的传递性,一旦集群中有人出现贷款逾期等风险,就会迅速蔓延至群内其他企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 第二,这些依托市场管理公司及担保公司的小微企业,存在部分贷款资金被渠道占用的情况,客观上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影响其流动性; 第三,在集群中的小微企业容易产生诚信风险,当部分企业出现贷款逾期欠息的情况时,会牵连担保圈中其他正常还本付息的企业也开始不再还款。
4. 管理粗放,表面规范下实质风险把控能力较弱
银行管理方法未能及时跟上,还未完成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过去的管理方式依赖经验及主观判断,缺乏建立在统计分析和科学指标体系上的量化测量工具。贷款的管理也只能满足表面规范,却难以把握实质风险。当风险出现时,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风险的进一步扩大。
在贷款发生实质性风险后,对于法律诉讼、资产保全等后续处理,银行也处于弱势地位,现有的法律环境并不能很好地保障银行方面的利益。目前银行系统内法人不良贷款主要为钢贸、油贸客户,办理的业务多为国内保理业务,诉讼追偿过程中碰到的主要困难是对保理贸易对手的追偿。法院对于应收账款债权转让认定的形式要件标准高,银行对应收帐款转让的认知与法院的认定标准有偏差。法院对应收帐款转让的确认,需要银行取得书面的加盖保理交易对手公章的应收帐款转让通知回执。在业务办理时回执上部分企业加盖财务专用章,部分企业加盖合同专用章或通过EMS 快递送达转让通知书。法院对上述形式的债权转让均不予认定,故银行对保理交易对手的诉请法院不予支持,导致银行仅能向借款人追索贷款,而由于保理业务的贸易融资特性,担保方式多为信用追加法人代表个人保证担保,无抵押物可供追偿,导致清收难度很大。
四、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管控措施建议
目前,多数商业银行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区别考量小微企业与大中型公司客户的资产质量,而是按照统一标准考核,小微企业的准入门槛和经营理念没有根本改变,加之复杂的财务分析、冗繁的授信流程、苛刻的担保条件,致使一些发展潜力好的小微企业客户被拒之门外。商业银行应转变经营理念,将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由控制风险向经营风险转变,坚持“收益覆盖风险”和“大数定律”两个原则,考虑客户综合收益能否覆盖风险,而不是单纯考虑单户实际风险水平的高低。同时,完善考核机制,把小微企业不良资产单独考核,在不超过上限且不违背“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下,力促小微企业贷款业务长足发展。
( 一) 创新风险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水平
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世界难题,难就难在如何控制住风险。由于融资渠道窄,小微企业融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存在需求刚性。从这个角度出发,做大做强小微企业业务的关键点是如何把握和控制好风险与收益的平衡,风险控制门槛太高,没有有效客户,太低则易发生较大风险损失。科学地管理好风险,才能促进小微企业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应切实把握收益和风险的平衡关系,将金融服务多样化和客户选择标准化相结合,即对小微企业在金融服务上、产品覆盖上、客户维护等方面追求多元化,通过多元化提高收益、分散单一客户风险,实现效益和风险的平衡; 但在客户选择上坚持标准化,对客户的评级通过技术系统实现,保证评级结论的标准性、及时性以及客户选择风险偏好的一致性。标准化的管理也为小微企业服务的下沉创造了条件,避免了因为管理半径延长导致风险判断和客户准入操作性偏差,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 二) 调整管理机制,实施分层经营
以“支行专业经营、基层标准经营”为原则,逐步调整营销管理机制。对于授信额度较高、企业上下游关系较复杂以及涉及模式创新等的复杂业务,由支行公司部专职客户经理办理,相关网点客户经理配合。网点主要办理房地产抵押贷款及各类低风险业务,根据客户结构、客户经理数量及素质情况、区域特点对下属网点进行分层,鼓励部分有基础的网点做大做强,以点带面,逐步提高支行整体水平。同时,要加快小微企业业务的客户经理队伍的培养。定期举办好开放式培训,吸引一批有志于从事法人营销队伍的员工来参与培训,并从中挑选一批符合条件的优秀人员充实到客户经理队伍。
( 三) 加快服务产品创新,突破业务瓶颈
将传统商业银行服务与新型投行服务、融资类业务与融智类业务有效结合,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渠道优势,搭建客户交流沟通的平台,解决小微企业在发展中的资金瓶颈、人才瓶颈、市场瓶颈等问题,为其做大做强发展提供实质性的支持。一是将信贷业务、投资银行、现金管理、供应链金融、企业理财、零售产品等综合运用,探索物流产业客户“结算通+联贷联保小微企业贷款+租赁权质押贷款+POS+信用卡+个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产业集聚区“标准厂房抵押借款+固定资产购置贷款+母公司担保贷款+联贷联保业务”等小微企业金融业务。二是在创新供应链条上应收账款池质押贷款、票据池质押贷款、定单项下封闭贷款、适合小微企业客户的保理、国内信用证等信贷产品; 涉农方面重点推广林权抵押、保单质押、出口退税账户质押等担保方式贷款。三是大力拓展信贷业务以外的其他金融服务,运用各种金融工具最大限度满足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帮助小微企业全面降低融资成本和运营成本,增强小微企业抗御风险的能力,从而防范和化解信贷业务风险。
( 四) 强化贷前调查,把握实质风险
加强客户经理的业务调查能力,从客户准入的源头上把控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客户经理在调查中,不仅要“问人品、问经营、问风险”,更要“看物流、看银行流水、看凭证”,通过“三问三看”把握业务的实质风险,强调第一还款来源的可靠性。
“问人品”是要调查借款人的信用情况、不良嗜好等。小微企业的命运很多都掌握在企业主手中,企业主的性格、能力、资源等个人因素直接决定企业的成败。“问经营”是要调查借款人的经营方式、上下游渠道、经营状况、盈利状况、资产负债等。借款人的经营情况包括其所处行业、历史沿革、从业经验、资产实力、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等多个维度。“问经营”的数据来源出自“三看”,即物流、银行流水、发票、物流单据等资料。通过把握企业现金流、单据流、货物流的来龙去脉,从各个维度分析企业以及企业经营主,要求像照“X 光”一样了解企业经营的整个脉络。“问风险”是要了解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点以及整个宏观经济环境以及行业形势对于企业的影响,预判企业经营走势,为业务决策和融资业务的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 五) 调整业务结构,提升综合效益
在当前的经济下行的背景下,结合目前银行本身资产质量实际情况,建议采取稳健的信贷政策,大力发展以抵押担保方式为主的贷款,适当压低单户贷款规模,优先发展500 万以下的微型企业贷款。要大力拓展票据贴现等低风险业务,做到网点、客户经理全覆盖,夯实了银行信贷发展的基础。
建议加强公私联动,强化综合营销。切实加大现金管理、理财、代发工资、银行卡等多种业务的营销力度,在提高收益的同时,有效控制企业的现金流,随时了解企业的经营动态,为防范控制风险打下基础。
( 六) 加强贷后管理,防范业务裂变
加大现场检查力度。定期赴企业办公场所、生产场所查看,会见企业经营者,当面沟通了解,及时掌握企业经营情况的变化。要加强专项检查的频率,发挥后台监督检查的作用。注重监测企业报表变动、资金流等变化。企业每月报表数据、企业流水的变化是企业经营状况的“晴雨表”,对上述指标的后续跟踪能够从侧面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对风险防控起到“未雨绸缪”的效果。切实做好有贷户企业的存贷比、结贷比的管理控制。加强潜在风险贷款管理。结合法人客户潜在风险融资管理方法,一户一策提出后续风险缓释和处置方案,并切实加以落实整改。
( 七) 创新处置方式,加快处置效率
加强与资产管理公司的合作。与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合作,批量处置不良贷款,是近年来银行在不良贷款处置中的最新举措,对加快处置速度,提升处置效率发挥了很大作用。应进一步拓宽与资产管理公司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互相合作借鉴,进一步提高不良贷款的处置效率。理顺不良资产和帐销案存工作管理机制。充实组建不良资产处置专职团队,建立帐销案存管理和清收处置工作责任制。
细化各岗位的职责,规范债权催收、现场检查、处置信息搜集、统计监测、系统维护、档案管理等日常管理工作,各项职责落实到具体人员,实施一户一策管理,应收尽收,加快资产处置速度。发挥联动效能。对外要加强与法院等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努力促进催收处置中各项障碍的排除,推进处置进程。对内要加强与上级行的沟通,积极争取政策等支持。同时,加强部门间的联动和沟通,调动全行之力,广泛收集信息,为加快处置进程提供基础。
TAG标签:
风险管理 企业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