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堂论文网致力于各类论文代写、论文发表、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等论文服务!客服QQ:82274534

客服热线:14795812138
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范文 > 工商论文 >

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论文(共2篇)

来源:www.daxuelw.org  发布时间:2018-06-10  
第1篇:中德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比较


  高校课程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高校课程质量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也决定高等教育改革的成败,应用型大学也是如此。为了调查中国应用型本科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德国称为企业经济学)在课程方面的差异,也为了研究中国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取向,本研究选取了7所中国已转型为应用型的地方本科院校和7所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作为样本,对14份2012级工商管理专业(或称企业经济学)《人才培养方案》(或课程手册)进行了详细对比。样本覆盖中、德两国的东、中、西地区。其中,德国的样本高校为:罗伊特林根应用科技大学、普福尔茨海姆应用科技大学、波恩-莱茵-锡格应用科技大学、威斯巴登应用科技大学、慕尼黑商学院、帕德博恩应用科技大学、达姆施塔特应用科技大学;中方样本高校代称为:SHSXY、SHLX、HFXY、FJGCXY、JSDX、SHDWJM、JXCJDX。以工商管理专业(德国称企业经济学专业)为例,通过对两国《人才培养方案》(模块课程手册)的文本分析和对中、德各6位教授的访谈,发现中、德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的差异,从而提出我国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取向的设想。


  一、中、德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差异


  通过对7所中国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以及7所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企业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的对比,发现中、德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在总量、不同类型课程结构及关系等几个方面具有比较显著的差异:


  1.课程总量


  通过统计发现,中方的平均课程总量为61门,德方的平均课程总量为41门(虽然目前德方的课程单位为模块,不是单门课程,但由于比较的需要,仍以模块内部的单门课程为统计单位),两者之比大致为3:2。造成这一差别的重要原因是中方开设了大量德方没有的政治、体育等公共基础性课程。在课时总量上,中方学生毕业前平均需修完2582小时的课程,德方学生平均只需修1657小时的课程,为中方的64%。因此,总体而言,中方的课程总量更大(这里的“课程”采用的是狭义的显性课程的概念,即只包括课程表中的课程,不包括课外学习经历)。


  德方课程总量虽小,但综合性比较高,同时,德方对学习量的要求既包含课程学时,还包括自学学时,而且对自学学时有严格要求。在课程综合性方面,所有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都是采用主题式的模块课程形式,有效避免了不同课程之间的知识重复,而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绝大部分仍采用传统的单门课程形式;在自学学时上,德方要求学生毕业前需平均完成4129小时的自主学习,是课时的2.5倍,而中方对此没有明确要求。因此,就总学时要求而言,德方上课和自主学习时数达5786小时,可能高于中方的课内外学习时数。


  2.通识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的比例及关系


  统计数据显示,7所中方院校通识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的平均课时分别为1146与1436,两者之间的比例为4:5(同时也是学分比例),而德方许多通识教育内容融合专业教育中,独立开设的通识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的平均课时分别为94与1563,两者之间的比例为1:19。这说明,中国应用型本科奉行的是“通专并重”路线,与研究型大学类似,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以专业教育为主。访谈中,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教授表示,高等教育从根本上看属于专业教育,大学尤其是应用科技大学应该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首要目标,通识教育或素质教育主要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或者融合大学的专业教育,不应占用太多的专业课时间。


  在课程设置上,中方的通识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相对独立,德方则相互融合,主要采用“一体化”的方式开展[1],将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同专业课的学习相结合,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以罗伊特林根应用科技大学的ESB商学院为例,教师在专业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精神和创新精神。相比而言,德方的做法更适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习效果更佳,而中国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很少沟通,由不同教师负责,通识课的教师不懂专业,专业课教师不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从实践效果看,德国课程设置的效果似乎更佳。


  3.理论类课程与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及关系


  根据14份《人才培养方案》的统计数据分析:7所中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性实践课程学分比例为9.6%(未包含军训、社会实践等非专业性的实践环节学分),7所德国高校企业经济学专业中单独设立的实习等专业性实践环节的学分比例为15%(未包括模块内部的实践性环节)。此外,中国的学科课程很少包含实践环节,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模块化课程普遍采用项目教学法,课程内容就包含实践性操作环节,若加上这一部分,德方的专业实践性环节比例会更高,大致在30%~40%之间。目前仍有不少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课程设置中含有两个长短不一的实习期,这也是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学生实践能力强的重要原因。


  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上,中方两者相互脱离,德方则结合得较好。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课程一般采用“单科课程”的形式,一般理论性课程安排在前,实习等实践性环节安排在后,“实践”被认为是“理论的应用或检验”[2]。因此,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相脱离的。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课程一般采用模块课程形式,这是一种以能力为核心的组合式教学单元[3]。由于模块化课程内部通常包含一个实践项目,实行项目教学法。因此,模块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改变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从而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辅导性课程的开设


  调查显示,中国应用型本科课程很少像德国一样专门开设与理论性课程相配套的辅导性课程,如练习课。在德国,这类课程通常同样也安排固定的教室和教师,只是很少列入正式的课程表,也不计入课程总量中。据调查的德国学生和教师表示,这类课程在德国称为“?bungen”,中文译为“练习课”。一般对练习、作业有较高要求的讲座课会开设这种配套的练习课。开设该课程的德方样本高校中,同一门课程下的讲座课与练习课二者比例一般为2:1,少数为1:1。练习课分为两类,一类为通常意义上的练习辅导课,任课教师或助教将学生们分组形成小班进行练习指导,教师负责作业讲解、答疑等;另一类为应用性的,如案例研究、商业方案制订、计算机模拟等,如在商业竞争策略模拟练习中,学生们被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制定竞争策略,然后分阶段进行计算机模拟,任课教师或助教负责裁定各组竞争的结果[4]。各类练习性课程的开设大大提高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学生对各类知识,尤其是专业性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这是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教学质量上乘的重要原因之一。

TAG标签: 工商管理  课程建设  2篇  

联系方式

客服QQ:82274534
客服QQ:84468591
热线客服 :15012858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