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堂论文网致力于各类论文代写、论文发表、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等论文服务!客服QQ:82274534

客服热线:14795812138
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范文 > 农林论文 >

我国诚信思想的儒学传统与现代内涵

来源:www.daxuelw.org  发布时间:2017-07-03  
引言。

  2013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 24 字核心价值观分成 3 个层面---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对公民的要求之一,"诚信"理念既是跨越时空、世代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当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诚信"理念的基本内涵---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不应该仅仅是课本里教授的思想品德,更应该是人民群众"日用而不知"的人际交往常态。

  作为道德概念的"诚信"具体形成于何时,学界尚未有统一定论。有学者支持春秋时期形成论,也有学者支持战国时期形成论。总之,形成于古代中国的诚信思想,无论其概念名称表述为何,其理念内涵和社会实践皆受到百姓的推崇,在民间、朝堂得以实践、丰富。训导百姓诚信为人,训导官员诚信行政,古代的诚信思想和诚信实践由此为现代化诚信体系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传统资源。而进入到民族国家林立的现代社会,诚信除了传统的道德意蕴,更增加了法学角度所定义的法律属性以及经济学角度所定义的契约属性。

  因而,充分掌握诚信思想自古以来的发展过程及在此过程中沉淀而来的丰厚历史文化资源,同时全面认识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诚信被赋予的、新的时代特征,对于在新时期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推动全面和谐小康社会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 诚信思想的儒学传统。

  "诚"字,"言"加"成"是也,其本意是诚实不欺或真实无妄。早在先秦时期,关于"诚"字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伦理学和哲学范畴。 《中庸》有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实是天地之大道,天地的根本规律;追求诚信,则是做人的根本原则。 《中庸》 另有云:"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因为内在真诚而明白道理,这就叫天性;因为明白道理而后做到真诚,这就叫人为的教育;一个人真诚就会顺应自然地明白道理,明白道理之后也就会做到真诚。这两句话强调,"诚"作为天道的本质,应该成为人人追求、践行的一种品质;而由内在的真诚引发明善能力的过程,则离不开个体的实践---或思考,或践行。

  "信"字,"人"加"言"是也。 《伦理学大辞典》 中指出,"信"的本意是诚实不欺、恪守信用,其基本要求是讲诚信、讲信用、诚实、不欺。现有文献材料可证明,在晚商至春秋时期,社会的伦理道德就开始把"信"作为重要内涵而加以强调,其中一个例证便是战国时期的中山王鼎上所刻"余知其忠信也"的字句。而 《易经》中关于"诚信""诚实"含义的"信"的表述也屡见不鲜,如"庸言之信,庸行之谨""忠信所以进德也".正如 《说文解字》 中所言:"诚,信也;信,诚也。"虽然二者之间存在着微妙差异,但不可否认,二者也是相通共融的,这也是"诚""信"由初期的分别论述转为连用词的基础。

  在儒家诚信思想大放其光之前,"诚信"作为道德活动是先于道德思想而存在的。换言之,"诚信"理念尚未形成之前,其实践形式已经在原始社会的日常交往中出现。作为道德思想的"诚信",如上文所谈及的,其具体成形的时期并没有统一定论。在商周时期"诚信"思想,主要是通过"允""信""孚"等概念表现出来的。

  以孔子、孟子、荀子和朱子为代表,儒学思想家对"诚信"思想的萌芽、发展、成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其论述也为当代及后世其他学者阐发何为"诚信"如何"诚信"奠定了基本的场域理论。孔子的诚信思想主要体现在 《论语》中,其论述重点在于"信".孔子有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一个人不讲信用,是绝不可行的。就好像如果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那靠什么来行进呢?所以说,诚信是立人之本。"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也就是说,对统治者而言,诚恳守信能让老百姓真实相待,因此,为政为官同样需要诚信。

  在孔子"信"的基础上,孟子对"诚"做了较大的发展。一方面,孟子推崇"人性本善",其诚信思想也以人善为出发点。善是人的本能,诚信是善的一种,因此诚信可以看作是人的本性使然。在后来的发展中,孟子将"信"纳入他的人际关系"五伦"之说,"信"的理念由此被阐发为规范人际关系、维持伦理秩序的基本规则之一。

  由此出发,孟子提出了"思诚"命题:"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 要做到这些,则需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即强调了个人的思考、学习在维持和发展"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从孟子的"五伦"出发,荀子认为除了伦理关系,处于各行各业之中的人都要相互信任。就商而言,"商贾敦悫无诈,则商旅安,货通财,而国求给矣。百工忠信而不楛 (伪劣滥造),则器用巧便而财不匮矣" (《荀子·王霸》)。就政而言,"仁人之用国,将修志意,正身行,伉隆高,致忠信,斯文理" (《荀子·国富》),"上者下之本也,上宣明则下治辩矣;上端诚则下愿悫矣,上公正则下易直也" (《荀子·正论》)。强调的都是统治者自身的品格对下层社会的直接影响,统治者公正严明则下属也会公正不阿。因此,统治者若要推行诚信思想,需要以身作则,诚信为政。在此基础上,国家强盛、社会安宁与政府诚信才能有效互动:"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 (《荀子·议兵》)到了宋代,理学体系得以建立,标志着儒学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朱子为代表的宋儒从哲学角度对"诚"进行阐发,结合自然本体论、心性论和认识论三个范畴,进一步发展出关于"诚"作为人性本质特征的论述。朱子曰:"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又"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自我修养的关键是以真诚为准则,而坚持真诚的根本,则在于明辨善之言行举动。发展至此,儒家学说把"诚"与"信"共同作为对人的心理活动的道德要求,也是对人的外在表现的行为规范,将诚与信、思与行、内与外充分结合在一起。

TAG标签: 中  2013  内涵  

联系方式

客服QQ:82274534
客服QQ:84468591
热线客服 :15012858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