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臆断用药。
有些基层兽医由于临床经验不够丰富,在没有确诊动物疾病的情形下,凭借以往的习惯与经验对患病的畜禽给予防治,结果不理想。还有些基层兽医虽行医多年,可是动物剖检做的少,临床相关用药的记录也很少,常常是见病用药、见病抗菌、见热就退、见泻就止、听病就防、见效停药。比如畜禽一旦发热,则立马给予使用退热药以降温,不会考虑到畜禽发热其实有时是其体内之防御反应,可以促进畜禽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为恢复畜禽机体健康积极创造条件。然而,如果给畜禽滥用一些退热药物,则会进一步降低其机体的防御能力,从而掩盖畜禽疾病的真相,难以对症下药。
1.2 糊乱施治。
部分基层兽医缺乏临床经验,在没有对动物疾病进行确诊的情况下,凭习惯和经验或一知半解的理论知识,即对病畜禽疾病进行防治,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还有的兽医行医多年,从不做动物剖检,不作临床用药记录,又缺乏临床经验。他们经常是见病用药、见病抗菌、见热就退、见泻就止、听病就防、见效停药。畜禽一发热,急忙用退热药降温,从没有考虑畜禽发热有时是体内的一种防御反应,有利于增进机体抗病能力,为恢复健康创造条件。滥用退热药物会降低畜禽机体防御能力,造成热型混乱,掩盖疾病真相,影响对症下药。兽医临床上滥用抗菌素的现象屡见不鲜,不论何种疾病都离不开抗菌素。实际上有许多疾病根本不需要用抗菌素,如消化不良、中暑、中毒等,使用抗菌素药物反而使病菌的抗药性增强,造成肠道菌群失调。见泻就止是兽医临床上的一大问题,往往没有考虑畜禽腹泻也能排除体内病毒及有毒物质,减轻病菌及有毒物质对机体的损害。有的兽医,尤其是养殖场(户)的兽医人员,一听到近期发生了某类传染病,就进行免疫接种。这样很可能会造成洁净养殖场的污染,将病菌带入养殖场,如禽流感等。畜禽发生疾病是有内因和外因的,只对致病因素进行治疗,忽视提高病畜的防御能力或抗损伤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兽医临床上有时出现病畜稍好,就停止用药,这样容易造成病情复发,甚至转为慢性病。在烈性传染病初发期,基层兽医不及时报告上级监管部门,希望用药物治疗,结果延误最佳控制时期,造成疫情蔓延。
1.3 不撑握药理药效。
有些基层兽医对兽药药理以及动物病理等知识掌握不够,不清楚每一种药物均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他们仅仅依据药品标签说明书之"病症"给予用药,有的是盲目加大用药剂量甚至超剂量给予用药,也有的是凭借自己的习惯进行用药,结果使动物发生药物中毒的现象,导致治疗失败。
1.4 不明剂量与疗程。
部分兽药法定标准(标签)在使用剂量上都是按每千克体重来测算的,但大多没有标出上限量,这就为临床使用时导致药物中毒埋下隐患。有些基层兽医不会计算用药量,难以掌握合理用药量,1 针打下去不见效,2 针下去还不见效,则第 3 针使用加倍量乃至 3 倍量,这样往往由于药害作用加重了动物的病情或加快患畜的死亡。与此相反的做法是用药量不足,达不到治疗效果,还造成病原微生物抗药性产生,使得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效。所谓疗程是指用药物治疗的全过程,即针对具体病发生在具体动物身上,需要使用多大剂量,每天治疗几次,应连续治疗多少天,方可保证患畜完全康复而病不反复。在基层,不按疗程用药的情况十分普遍。有的基层兽医在疾病流行期(如猪流感、流行性腹泻、仔猪大肠杆菌病等高发季节)往往顾此失彼,无法保证每个养殖户患畜的疗程;或是基层兽医对病的应有疗程掌握不准,均可导致治疗失败而给养殖户造成严重损失。
2 解决的对策与办法。
2.1 分析病情科学选学规范用药。
针对各类畜禽药物的用药范围和适应病症,比如对需要用药疗程的药物,做好用药记录,对药物剂量进行科学分析,并对畜禽的给药途径和注意事项进行综合,以提高兽医的工作效率和技术水平。同时在兽医临床上要运用综合性的治疗方法,一方面要消除患病畜禽的致病因素,另一方面要强化病畜护理与饲养管理,不断提高机体之抵抗能力,这样才可以收到比较好的疗效。
2.2 强化系统培训提高业务素养。
基层兽医工作人员要与时俱进,积极充电,定期参加一些专业知识的培训班,邀请有关专家或有经验的兽医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指导,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医疗技术水平。
2.3 提高农村禽畜养殖户的疾病防治的意识要想从根本上预防畜禽疾病的发生,就要提高农村畜禽养殖户的畜禽防治意识,只有他们的意识提高了,才会了解畜禽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地方政府要加大对畜禽养殖户的培训力度,将畜禽养殖的疾病预防列入到培训工作中的重点,让每个畜禽养殖户都能够准确的掌握。